十分十二寸林子祥完整版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十分十二寸林子祥完整版 > 新闻动态 > 集美学校的抗战“长征”与时代回响_师生_陈嘉庚_大田县

集美学校的抗战“长征”与时代回响_师生_陈嘉庚_大田县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9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烽火弦歌 职教育才

——集美学校的抗战“长征”与时代回响

当80年前的抗日烽火燃遍神州,一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全面爆发。彼时,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驱们奔走呼号,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提出“为国家谋生存,为个人谋生路”的职教救国理念。在东南沿海,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,以一场悲壮的千里内迁和八载的烽火弦歌,生动实践了“职业教育救国”的时代使命。这段被誉为福建“西南联大”的峥嵘岁月,不仅是福建教育史上的奇迹,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危难之际,展现其独特价值与顽强生命力的光辉篇章。

为国迁徙:一所职业学校的“长征”
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寇南侵,厦门危在旦夕。地处前线的集美学村,炮火频仍。远在南洋的校主陈嘉庚先生心急如焚,但他的抉择并非简单的躲避,而是高瞻远瞩的“为国存学”,保存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火种。他当机立断,决定将学校迁往闽中腹地。这是一场属于教育的“长征”。自1937年10月起,集美学区的师范、中学及水产航海、商业、农林等职业学校,分批踏上内迁闽中的征途。其中,集美水产航海、商业、农林三所职业学校的600余名师生,于1938年底至1939年初,辗转千里迁至大田县,合并成立“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”。

展开剩余74%

征途漫漫,险象环生。“风萧萧兮水潺潺,餐风宿露路漫漫”的歌声,是师生们内迁路上的真实写照。公路被毁,他们便用双脚丈量大地;仪器沉重,他们便用肩膀扛起未来。队伍中,一位名叫陈维风的老师,用一副箩筐,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,另一头挑着书籍行囊,跋山涉水22天才抵达目的地。这支队伍,肩挑身扛的不仅是数万册图书和教学仪器,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战火中不屈的脊梁。正是凭借这种师生同心、军民互助的伟大力量,集美学校在内迁过程中创造了数千师生零伤亡、重要教学物资零损失的迁徙奇迹。

战地课堂:职业教育的“实践育人”

抵达大田县后,办学条件极其简陋。当地乡绅和村民慷慨腾出宗祠、庙宇、民居等43处场所,作为师生的教室与宿舍。校舍不足,师生们便亲自动手,伐木盖茅草房;物资匮乏,他们就开荒种菜、养猪喂鸡,在辛勤“劳作”中上好了“生产自救”的第一课。环境的艰苦,反而催生了师生们职业教育的无限创造力。

“森林课堂”里的琅琅书声:为躲避日机轰炸,师生们常常将课堂搬进仙亭山的密林深处。黑板挂在树干上,学生们以膝为桌,头顶是敌机的呼啸,耳畔是老师的教诲。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,更是对抗战的坚守,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。

因地制宜的专业实训:职业教育的核心重在实践。没有大海,水产航海专业的师生便在均溪河挖深河道,练习跳水;他们把大树当作桅杆,练习攀爬;用木板和绳索模拟甲板,训练平衡感。时任校长俞文农,原是万吨级远洋船长,他放弃国外高薪,响应陈嘉庚先生“为母校分忧”的召唤回国执教。他甚至用水银自制人造海平面,教授学生六分仪观测技术,认真细致,一丝不苟。

正是在这种极度困苦的环境下,集美职业学校坚持军事化管理,校风严谨,教学标准不降反升。八年间,他们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紧缺人才,仅航海专业就为战时和战后输送了300多名高素质技术人才,为抗战时期维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交通运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嘉庚精神:“诚毅”校训的爱国升华

支撑着集美师生在困难绝境中坚持办学的精神力量,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“诚毅”校训的强大感召力。1940年11月,陈嘉庚先生亲赴大田视察慰问,他慷慨激昂的演讲“有枝才有花,有国才有家”,如同一剂强心振奋针,深深烙印在每个师生心中。这朴素的话语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,让“为抗战而读书,为建国而学习”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。

“诚以待人,毅以处事”的校训,在抗战烽火中升华为忠诚报国的信念和坚毅前行的力量。教师们主动减薪,与学校和学生共渡难关,以清廉自守和无私奉献守护了教育的圣洁。正是这种精神,铸就了集美学校在抗战时期弦歌不辍的教育传奇。

历史回响:抗战精神与新时代职业教育

回望集美学校抗战时期内迁办学的历史,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所学校的坚韧,更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脉联系。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,这段难忘的历史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:

家国情怀,是职业教育的鲜亮底色。无论是黄炎培、陈嘉庚等先驱,还是集美学校的普通师生,他们都把个人理想融入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。新时代的职业教育,必须坚持立德树人,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、强国之志、报国之行。

实践创造,是职业教育的活力源泉。“森林课堂”、自制教具,抗战时期集美学校的探索,正是职业教育“手脑并用”“做学合一”理念的极致体现。这启示我们,职业教育必须紧贴时代需求,在实践中求真知,在创新中谋发展,培养更多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。

自强不息,是职业教育的永恒品格。从繁华海滨到贫瘠山区,从炮火威胁到物资匮乏,集美师生所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奋斗精神,是百折不挠、奋勇前行的不屈力量。这种精神和力量,将永远激励着中国职业教育人不畏艰难,勇毅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Powered by 十分十二寸林子祥完整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